加入收藏 | English

电子信息(专业学位代码:0854 授予电子信息硕士学位)

来源:   时间:2023-09-01   点击数:

  

一、专业学位简介

电子信息硕士专业学位覆盖了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电路与系统、控制工程、电机控制与智能电网、仪器仪表、集成电路工程、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物理电子、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等多个学科。涉及智能电网、智能农业、智能工厂、智能矿山、智能交通、智能驾驶、机器人控制、机器视觉、微电子器件、集成电路、传感器、生产过程建模与控制、矿山冶金智能装备、新能源发电、新能源汽车等诸多工程技术领域,该领域从信息云端技术、信息网联技术、信息的终端采集与控制技术等几个层级研究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交换、显示、控制的理论方法及其工程应用。

电子信息硕士专业学位依托学校一级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仪器科学与技术,自2003年起陆续招生和培养,已建立起了一支高学历、老中青相结合、生机勃勃富有朝气的研究生指导教师队伍。目前导师队伍中有教授32名,副教授50余名,导师队伍中有国家优秀教师2人,国家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宝钢优秀教师2人,国家高层次留学回国人才1人,江西省“双千”长期项目人才1名,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第一、二层次人选7名,江西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9人,江西省优秀硕士生导师5人等,有一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校外企业专家为兼职导师。

学校电子信息硕士专业学位点具有2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国家铜冶炼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离子型稀土资源高效开发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江西省科研平台:江西省矿冶机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西省动力电池及材料重点实验室、江西省机器视觉及智能系统重点实验室;2个江西省精品课程教学团队;1个江西省教学示范中心。拥有高性能计算平台和电子通信等实验室,面积近10000平方米,具有良好的研究和实验条件。近五年来,学位点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4项,主持省级科研项目64项,横向科研合作项目46项,科研经费充足。该领域近年来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获省部级科技二等奖以上奖励4项,省级教学成果奖6项。获国家发明及新型专利50余项,在国际期刊上发表高水平论文300余篇。电子信息专业学位培养领域与宝钢集团、中国铝业、江西铜业公司、铜陵有色公司、中金岭南公司、中兴通讯、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广东省科学院等大型企业及研究院建立了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为研究生专业实践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二、主要研究领域

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现代电子技术与系统、现代控制理论技术与系统、现代通信技术与系统、智能信号与信息处理技术与系统、智能计算技术与系统。各领域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现代电子技术与系统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微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生物电子技术、电子材料与器件、电路与非线性系统、微机电系统、虚拟仪器技术、EDA技术、嵌入式系统设计、DSP技术与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现代电力电子技术。

2.现代控制理论技术与系统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线性控制理论与技术、最优控制理论与技术、自适应控制系统、系统辨识、最优滤波理论与技术、模糊控制系统、智能控制系统。重点研究智能传感技术与系统、工业生产过程建模与优化控制、自动化装置与复杂机电系统的检测和故障诊断、精密测控技术及仪器智能化技术、智能控制及其应用、智能交通理论及其应用、机器人控制技术及应用、高效节能稀土永磁电机研究与应用、智能电网与新能源发电技术、矿冶过程控制技术等。

3.现代通信技术与系统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电缆通信系统、无线通信系统、卫星通信系统、光纤通信技术、移动通信系统,研究这些系统与技术的信源编码、现代调制解调、信道编码、无线多址、宽带抗干扰、无线接收和无线通信组网、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等现代通信理论与技术。重点研究通信网络与信息安全、无线传感器网络与射频通信、数字视音频与图像处理技术、光通信与光电技术、量子通信技术、新一代移动通信等。

4.智能信号与信息处理技术与系统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智能实时信号与信息处理、智能语音与图像处理、现代传感与测量技术、电力系统中特殊信号处理、智能信息系统与信息安全、量子计算与通信技术。重点研究智能化信号处理、图像型非图像型目标识别、人工神经网络、模糊信息处理、统计信号处理、多传感器信息融合以及信号的超高速多通道采集与实时处理技术、视觉计算与机器视觉、智能语音处理与理解、智能文本分类与信息检索、智能信息隐藏与识别等。

5.智能计算技术与系统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软件理论与工程、高性能嵌入式计算、智能感知与媒体计算、虚拟现实与仿真计算、生物信息处理、计算机测控技术。重点研究模式识别、图像处理、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人工神经网络、自然语言处理、智能感知、智能辅助决策、智能机器系统、信息安全、网络与分布式计算、云计算、边缘计算、大数据挖掘与处理、人机交互技术、软件理论与工程等。

三、培养目标

本领域培养符合我国电子信息工程领域发展需求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经过培养达到以下具体要求: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服务国家和人民的高度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与敬业精神、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身心健康。

2.掌握从事电子、通信、控制、计算机、电气、软件、光电、仪器仪表等专业领域和网络空间安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集成电路、大数据与云计算、物联网、生物信息、量子信息等新兴方向紧密关联的专业基础和前沿理论,熟悉电子信息专业领域的相关技术规范与标准,具有承担电子信息领域的技术开发与应用、工程设计与实施、技术攻关与改造、工程规划与管理等方面的专业技术工作的能力。

3.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够顺利阅读本专业领域的国内外科技文献资料,具有较好的外语写作能力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具备较开阔的国际视野。

四、学习年限

学制3年,正常学习年限3年。全日制研究生学习年限最长不超过4年,非全日制研究生学习年限最长不超过5年。

五、培养方式

1.硕士研究生培养应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强化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主要采取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学位论文相结合的方式,重点培养研究生的职业素养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程学习主要在校内完成,专业实践主要在实习单位完成。

2.课程学习时间一般为1年,学位论文工作(课题研究和学位论文撰写)时间不少于1年。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专业实践时间累计不少于6个月。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研究生应在学习年限内修满规定的学分,通过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学习和硕士学位论文答辩方能毕业,申请取得硕士学位。

3.培养实行“双导师制”,由校内外双导师共同指导,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和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研究生导师(导师组)应全面关心和指导研究生的成长成才,指导研究生培养全过程。不仅负责制订研究生培养计划,指导开题、中期考核(筛选)、答辩、科学研究、科研实践和学位论文等工作,而且对研究生的学术素养、学术道德有引导、示范和监督的责任。

4.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专业实际或具有明确的专业技术背景。

5.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方式可采取集中或分散学习方式进行,但培养质量和要求不能降低。可以采取灵活的课程授课方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教学手段,确保教学质量。

六、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研究生所修总学分不少于34学分。其中:课程学分不少于24学分(学位课学分不少于16学分,非学位课学分不少于8学分),必修环节10学分。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结合研究方向选择课程,制定培养计划。未完成课程学分和必修环节不予受理学位论文答辩申请。

七、必修环节

1.创新创业教育和劳育(3学分)

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旨在培养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强化创业意识,引导研究生开展创新创业。创新创业教育累计共2学分。采取专题讲座、报告、经验交流会或参加各级各类竞赛等形式,开展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式审核学分:①听取创新创业类论坛、讲座或学术交流,研究生教学秘书审核签字,每6次计1学分;②取得以下创新创业业绩:省部级以上竞赛获奖1项、自主创设公司且取得营业执照或在省市级以上创新创业论坛上发表相应会议论文1篇,计2学分;③校级以上创新创业竞赛二等奖以上,计0.5学分/项。

劳育旨在激励和引导研究生树立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促技、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劳育共计1学分,主要以志愿者服务和劳动实践教育活动为主,由学院或学科点组织,学院备案,每学年累计满10小时及以上,计1学分。

2.学术报告(1学分)

要求研究生在读期间以主讲人身份在校内外学术会议上的学术报告,具体由学院或学科点统一组织和考核,安排应相对集中。

3.开题报告(1学分)

开题报告是研究生培养中最为关键的环节之一,它直接地关系到学位论文工作的进展和质量。要在论文选题上充分发挥导师的主导作用,应在研究生入学报到后尽早明确拟从事的方向及选题范围,制订学位论文工作计划,以便使研究生尽早进入科研实践。

4.专业实践(5学分)

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专业实践,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应届本科毕业生的专业实践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在制订个人培养计划的同时,需制订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计划,明确实践学习的时间、地点及实践学习主题;每完成一次专业实践训练,研究生要撰写实践学习总结报告;专业实践的种类有:一是参加导师科研项目课题研究,提交研究报告,由导师审核、评分并签字,记1学分;二是参加校外企业单位、连续时间不少于3个月的实习实践,提交实习报告,由企业单位指导实习的负责人审核、评分、签字并加盖企业实习主管部门公章,记4学分。

八、学位论文与答辩要求

1.在论文选题及研究方向范围内至少阅读文献30篇,其中外文文献不少于10篇,在学位论文参考文献中列出并在论文正文中标出。学位论文要求概念清楚、立论正确、论述严谨、计算正确、数据可靠,且层次分明、文笔简洁、流畅、图表清晰。学位论文应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研究内容有一定学术价值,研究成果对国民经济发展有一定意义。围绕论文开展科研工作的时间不少于1年。

2.学位论文评审结果合格方可答辩。

3.学位基本要求按照学校下发的学位授予工作细则执行。

九、其他要求

1.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须以第一作者或导师第一作者研究生第二作者(署名第一单位为江西理工大学)公开发表本专业高水平学术论文1篇(以录用通知书为准),或者研究生在读期间取得下列学术成果之一:

(1)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一项以上;

(2)有一项技术方案被相关单位或企业所采用(以完整的技术方案和使用单位提供的证明材料为依据);

(3)撰写的咨询报告、调研报告、开发案例、政策建议等得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市地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采纳和运用(以完整的技术方案和采纳单位提供的证明材料为依据)。

对研究生申请学位应发表学术论文或取得科研实践成果的要求,各学院(学位点)可结合本学院(学位点)的实际情况制定不低于上述要求的规定,报学校研究生院批准后执行。

2.申请提前毕业条件须满足《江西理工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细则》相关规定。

申请提前半年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必须达到优秀毕业生,同时应满足以下条件:

(1)读研期间无违纪行为,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综合表现优秀。

(2)已修满规定学分,无补考科目,课程加权平均成绩达85分及以上,论文开题至提交论文正式稿时间间隔不少于六个月;

(3)以第一作者(作者单位为江西理工大学)在中文核心期刊以上刊物上公开发表与本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2篇以上;或者以第一作者出版了学术专著;或发表了高水平的期刊论文被SCI、EI、SSCI收录;或获国家发明专利(第一专利权人为江西理工大学);或者在读期间获得省级及以上研究生科技竞赛二等奖及以上奖项。

Copyright © 2010-2024 c7国际官网-(中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江西省赣州市客家大道1958号 邮编:341000 网站管理

赣备 2-4-3-2002318  电话 0797-8312241